立(li)式容器的(de)外形與(yu)塔類似,只是(shi)內部(bu)結構沒有塔的(de)內部(bu)結構復(fu)雜。所以在一些(xie)標準規范和參(can)考(kao)資料(liao)中,塔和立(li)式容器的(de)布置合并在一起,立(li)式容器的(de)布置方式和安(an)裝高度等可參(can)考(kao)本章中塔的(de)布置要求,另外尚應考(kao)慮以下諸因素,


  ①. 為了(le)操作方(fang)便(bian),立式(shi)容器可以安裝在地(di)面、樓板(ban)或平臺(tai)上,也可以穿越樓板(ban)平臺(tai)用支耳支撐在樓板(ban)或平臺(tai)上,如圖5-28、圖5-29所示:


28.jpg


  ②. 立式容器(qi)穿越(yue)樓(lou)板或平(ping)臺安裝時,應盡可能避免容器(qi)上的(de)液面指(zhi)示、控制儀表也穿越(yue)樓(lou)板或平(ping)臺。


29.jpg

注:1. 頂部開口(kou)的立式容器,需(xu)要(yao)人工加料(liao)(liao)時,加料(liao)(liao)點不能高出樓板或(huo)平(ping)(ping)臺1m,如超過1m,要(yao)另設加料(liao)(liao)平(ping)(ping)臺或(huo)臺階。

2. 為了便于裝卸電機和攪(jiao)拌(ban)器,需設吊(diao)車梁。

3. 應校核取出(chu)攪(jiao)拌器的最小凈(jing)空。


 ③. 立式容器(qi)為(wei)了防止黏稠(chou)物料(liao)的凝固(gu)或固(gu)體物料(liao)的沉降(jiang),其內部可能(neng)帶(dai)有大(da)負(fu)荷的攪拌器(qi)時,為(wei)了避免振動影響,應盡可能(neng)從地面設(she)置(zhi)支承結構,如圖(tu)5-30所(suo)示。



1. 立(li)式容器的支(zhi)承方式及(ji)高(gao)度的確定


 在設計初期(qi)確定(ding)立式容器的內徑(jing)和切線高度之后,容器采用裙座、支耳或支腿中(zhong)的哪(na)一(yi)種方式支承(cheng)(cheng),應滿(man)足(zu)工藝(yi)操作和布置要求。僅從設備的支承(cheng)(cheng)要求來看,最(zui)佳方案可以(yi)參照(zhao)以(yi)下經驗做法。


  ①. 在常溫條(tiao)件下滿(man)足(zu)圖5-31中所列三個條(tiao)件可用支(zhi)腿支(zhi)承。


31.jpg


  ②. 立式容器內徑小(xiao)于(yu)或等于(yu)1m時(shi)可用(yong)三個支腿;大于(yu)1m時(shi)用(yong)四個支腿較好。


  ③. 壓(ya)縮機(ji)氣液分離罐的支承不宜(yi)采用支腿(tui)。


  ④. 立式容(rong)(rong)器采用裙座支承時(shi),裙座的(de)高(gao)度除應滿足工藝操(cao)作(zuo)和設備(bei)結構(gou)設計要求外,在容(rong)(rong)器內介質溫度較(jiao)高(gao)時(shi),裙座的(de)高(gao)度還應考(kao)慮散熱要求。在表5-7中列出裙座最佳高(gao)度經驗數據供參考(kao)。


表 7.jpg



2. 立式容(rong)器支腿(tui)的方位(wei)


  立式容器(qi)支(zhi)腿為三個(ge)時,支(zhi)腿的方位(wei)應按下述常(chang)用的設備布置(zhi)設計規(gui)定(ding)或根(gen)據管道布置(zhi)需要而(er)定(ding)。


  圖5-32中管廊兩側的(de)設(she)(she)備I、II支(zhi)腿方(fang)位(wei)相差(cha)180°,在管廊轉角處(chu)的(de)設(she)(she)備皿按A、B尺寸大(da)小決定,圖中為A<B時(shi)布置方(fang)法(fa),若(ruo)A>B時(shi),則設(she)(she)備皿應改為設(she)(she)備II支(zhi)腿方(fang)位(wei),設(she)(she)備IV與(yu)設(she)(she)備II對稱。


32.jpg




聯系方式.jp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