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古代和中世紀很長一段歷史時期中,我國的鋼鐵生產技術曾處于世界領先地位。例如,山西晉祠北宋(1097年)鑄鐵人(含鉻)至今已近900年而不銹,令人驚贊!但后來長期停滯不前,鋼鐵工業十分落后。據統計,在1898~1948年的50年間,舊中國只生產了760萬噸鋼,比美國1898年一年的鋼產量還要少100多萬噸。1949年我國鋼產量為15.8萬噸,其中合金鋼產量僅有兩三千噸。不銹(xiu)鋼生產基本上屬于空白。
不銹鋼的(de)發明時間約在1904~1912年,包(bao)括(kuo)馬氏體、鐵(tie)素體鉻鋼和(he)奧(ao)氏體鉻鎳鋼,幾乎(hu)同(tong)時在英、法、德、美四國出現,隨后開(kai)始工(gong)業生產(chan),1920年后應用(yong)范圍擴大。我國在解放前,只有個別廠(chang)曾(ceng)用(yong)坩堝法(如1940年在重(zhong)慶(qing))偶爾試煉過不銹鋼。
新中國成立后,1951年首先在重慶特殊鋼廠用電弧爐冶煉生產出1Cr18Ni9Ti、Cr13型不銹鋼57噸。1953年全國特殊鋼廠試制成功40個新鋼種,其中包括鉻鎳不銹耐酸鋼。1954年重工業部發出《關于試制和生產耐(nai)熱(re)鋼及不銹鋼的決定》。回顧過去歷史,不銹鋼的出現和發展,均脫離不開當時工業發展和國防建設的需要。50年代,我國不銹鋼主要用于動力和航空等工業。如1959年開始仿制蘇聯(ЧMTY3753-53標準)9H654奧氏體-鐵素體型雙(shuang)相不(bu)銹鋼(即中國現行國標中的1Cr18Ni11Si4AITi),當時試制的目的主要是為了飛機制造工業的需求,定名為GX-2。
建國初期,我(wo)國全面(mian)采(cai)用蘇聯標(biao)(biao)準(zhun)(zhun)。1952年(nian)7月,重(zhong)工(gong)業(ye)部在北京(jing)召開全國鋼(gang)鐵(tie)標(biao)(biao)準(zhun)(zhun)規格會議,正(zheng)式通過23種部頒鋼(gang)鐵(tie)標(biao)(biao)準(zhun)(zhun)(重(zhong)標(biao)(biao)),其中(zhong)包括重(zhong)20-52《不(bu)銹(xiu)(xiu)鋼(gang)及(ji)耐(nai)酸各種條鋼(gang)技術條件》。在50年(nian)代,雖然我(wo)國不(bu)銹(xiu)(xiu)鋼(gang)以(yi)仿制蘇聯鋼(gang)種為(wei)主。但自50年(nian)代中(zhong)期以(yi)后,
針對當(dang)時鎳、鉻(ge)短缺情況,開(kai)始了(le)(le)(le)Cr-Mn-N不銹鋼(gang)(gang)(gang)等(deng),以(yi)結合(he)我(wo)國(guo)資源(yuan)為中(zhong)心的(de)新(xin)鋼(gang)(gang)(gang)種研究。1956年首先(xian)仿制(zhi)(zhi)了(le)(le)(le)美AISI202(1Cr18Mn8Ni5N)鋼(gang)(gang)(gang)。1958年在大冶鋼(gang)(gang)(gang)廠試制(zhi)(zhi)了(le)(le)(le)Cr17Ti、Cr18Mo2Ti等(deng)鐵素體不銹鋼(gang)(gang)(gang)。1959年7月冶金工業部(bu)根(gen)據鋼(gang)(gang)(gang)鐵研究總院等(deng)單位提(ti)出的(de)九(jiu)項合(he)金鋼(gang)(gang)(gang)標(biao)(biao)準草案,對1952年原重工業部(bu)部(bu)頒標(biao)(biao)準進行了(le)(le)(le)首次修訂(ding),頒發了(le)(le)(le)新(xin)的(de)部(bu)標(biao)(biao)準(YB),其中(zhong)包(bao)括《不銹耐酸鋼(gang)(gang)(gang)技術條件》(YB10-59),共列入36種不銹鋼(gang)(gang)(gang)牌號。初步建立了(le)(le)(le)具有我(wo)國(guo)資源(yuan)特點(dian)的(de)合(he)金鋼(gang)(gang)(gang)標(biao)(biao)準系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