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銹鋼的英文名稱為“stainless steel”,其實叫“不銹鋼”并不確切,因為在某些場合下,某些不銹鋼還是會發生銹蝕的。由此看來,稱為“不易生銹鋼”倒是更為確切。
不銹鋼之所(suo)以具有優越(yue)的耐(nai)腐蝕(shi)性,是因(yin)為在鋼表(biao)面有一層(ceng)Cr的氧化薄(bo)(bo)膜(mo)(一般稱(cheng)為鈍(dun)化薄(bo)(bo)膜(mo)),這層(ceng)鈍(dun)化薄(bo)(bo)膜(mo)使(shi)鋼與外界隔(ge)開,起到(dao)了(le)保護作用,避(bi)免了(le)鋼的進一步腐蝕(shi)。當使(shi)用環境變(bian)更或是鈍(dun)化膜(mo)被破壞時,其耐(nai)腐蝕(shi)性能也就不存在了(le)。
在我國國家標準(zhun)GB/T 20878-2007中,將不銹(xiu)鋼(gang)(gang)定義為(wei)(wei):以不銹(xiu)、耐蝕為(wei)(wei)主要(yao)特性(xing),且含鉻量(liang)至少為(wei)(wei)10.5%,碳含量(liang)最大(da)不超過1.2%的鋼(gang)(gang)。
在(zai)AISI、ASTM等美國標準中,則(ze)是(shi)將(jiang)鉻含量(liang)在(zai)10.5%以上的鐵合金定義為不銹鋼。
1988年1月,國際統一規定并定義(yi)含碳在1.2%以下,含鉻(ge)在10.5%以上的鋼(gang)為不銹(xiu)鋼(gang)。但(dan)是作為不銹(xiu)鋼(gang)還要求其含鐵(tie)以外(wai)的合金(jin)元(yuan)素總計(ji)不超(chao)過50%。
當在鐵內添加鉻時,就可以使其耐腐蝕性以及耐熱性得到顯著的提高。不同的使用情況,對不銹鋼的耐腐蝕性有不同的指標要求,依據不銹鋼的耐腐蝕性,又進一步將其分為兩大類-不銹鋼和耐(nai)酸鋼。不銹鋼與耐酸鋼在合金化程度上有很大差別,因而在性能上也有較大的差別。不銹鋼雖然具有不銹性,但不一定耐酸;而耐酸鋼一般都具有不銹性。不銹鋼是不銹鋼和耐酸鋼的簡稱或統稱。
①. 不銹鋼:是指在大氣及弱腐蝕介質中耐蝕的鋼。規定凡是腐蝕速度小于0.01mm/a的,就認為是“完全耐蝕”;腐蝕速度小于0.1mm/a的,就認為是“耐蝕”的。
②. 耐(nai)酸鋼:是指在各種強烈腐蝕介質中能耐蝕的鋼。凡是腐蝕速度小于0.1mm/a的,就認為是“完全耐蝕”;腐蝕速度小于1.0mm/a的,就認為是“耐蝕”的。